哈弗猛龙很有可能成为坦克300之后又一现象级车型——在完成川西折多山试驾之后,方盒子笔者对这款全新车型有了最直观的试驾感受。最近两年,哈弗各种“方盒子”SUV如雨后春笋 ,猛龙为了出位 ,电带T带锁的万第大部分都打着“卫士平替”的内找旗号,唯独哈弗猛龙是不出个例外 ,自称“独一无二” 。方盒子这不免让人好奇:同样是试驾“方盒子” ,哈弗猛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?终于,哈弗在海拔4300米的猛龙折多山,笔者找到了答案……01首先,电带T带锁的万第哈弗猛龙是内找一台插电式混动汽车 。这也意味着,不出这台SUV不仅能上绿牌,方盒子而且也适合市区通勤,绝非只是越野玩家的菜 。它的动力系统,由1.5T混动专用发动机、前驱动模块 、后驱动模块、动力电池四个部分组成。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后驱电机,峰值功率150kW ,峰值扭矩350N·m,相当于在后轴上安了一台2.0T发动机,就问你够不够强。在发动机 、前置电机 、后置电机的合力之下,哈弗猛龙的综合功率最高做到了282kW,峰值扭矩更是达到了750N·m。所以开起来,动力用随叫随到来形容丝毫不为过,零百加速仅6秒出头,完全是小钢炮的水准。而且由于“带电”,它的加速也很顺滑,没有任何顿挫 ,和纯电车型很像 ,只是在馈电的时候 ,发动机的声音还是会传到耳朵里。电池都是磷酸铁锂 ,分成了两个版本,19.09kWh纯电续航(NEDC)为102km,27.54kWh是145km,在市区通勤代步 ,这个续航可以说绰绰有余。哪怕去远行,也不用担心能耗,官方给出的馈电油耗在6L左右 ,和一台A级家轿差不多 。不过这次我们试驾的油耗要高一些 ,超过了8L/100km ,因为我们把它开上了高原,还去越了野,这个成绩完全可以理解 ,要是换成纯油车 ,估计没个12L/100km打不住。不仅如此 ,哈弗猛龙还支持快充,28分钟就能从30%充至80%;当然也支持V2L对外放电技术,放电功率3.3kW ,平时露营煮个火锅,完全没问题。02另外 ,哈弗猛龙还是一台带锁的越野车。虽然不带“大梁”,也许有些人觉得还不够“硬”,但负责任地讲 ,哈弗猛龙的越野能力,在20万以内 ,可以说是数一数二。不仅仅是因为它搭载了哈弗首创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,更重要的是它还配备了同级独有的后桥电控式差速锁。通过前后轴双电机分布式布置,哈弗猛龙实现了串并联四驱的电混架构,如果遇到更恶劣的越野路面,后桥电控式差速锁能够实现后桥车轮扭矩100%输出,赋予这台车更强的越野能力。这次折多山试驾 ,不只是翻越高原、垭口那么简单,厂家还精心安排了乱石丛生的非铺装路面,由于临近寒冬,路边甚至有积雪,但这些显然对哈弗猛龙构不成挑战,切换到四驱模式后,你只管方向和油门,其它交给哈弗猛龙 。可能有的人会问,哈弗猛龙毕竟带有大电池,要是去越野磕坏了,起火了咋办?其实这方面大可放心,哈弗猛龙的最小离地间隙为200mm,日常行驶几乎不会触及底盘。此外,猛龙电池包的装载位置要高于最小离地间隙,且电芯距离底部护板的距离 ,足以满足一般的越野路况。值得一提的是 ,哈弗猛龙的工程师还针对磷酸铁锂电芯做了针刺实验,哪怕是真的磕碰了,也不用担心起火的问题 。03并且,哈弗猛龙还是一台时尚的“方盒子” 。因为外形比较方正,所以哈弗猛龙看起来颇为硬朗,加上圆灯、铆钉、小书包等元素,硬派SUV的气质可以说相当浓厚 。虽然仅定位为紧凑型SUV ,但哈弗猛龙的块头却不小 ,加上外挂备胎,它的车长来到了4米8 ,加上超过1米9的车宽以及超过1米8的车高,从视觉上 ,它甚至比一些中型SUV更加霸气。进入到车内,硬朗的风格和外观形成了呼应 ,线条横平竖直 ,你几乎找不到一条曲线。对于一台新能源车型来说,大屏自然不可或缺 ,哈弗猛龙的中控屏达到了14.6英寸,内置了咖啡智能座舱系统Coffee OS,语音控车都是小儿科,它甚至能跨音区上下文对话 ,还支持飞花令、成语接龙 、脑筋急转弯等语音小游戏。更细节的是,哈弗猛龙还在仪表屏的上方,设计了一个换挡屏 ,让驾驶者可以随时了解档位状态。至于后排,2738mm的轴距在紧凑型SUV这个级别已经是拔尖的存在,后座的承托 、角度都找不出毛病,加上前风挡/前门均采用双层夹胶隔音玻璃 ,所以这台SUV的隔音降噪,以及舒适性都还不错 。另外,从雅安前往折多山的驾驶有大量的高速路段,哈弗猛龙的咖啡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非常好用 ,体验甚至不输一些造车新势力,而且,这功能确实能极大的降低长途驾驶的疲劳程度 。辅助驾驶有多好 ,长途驾驶有多累,其实你自己开过长途高速 ,就什么都明白了 。写在最后川西高原的试驾 ,我对哈弗猛龙的印象尤为深刻,它确实不愧“独一无二”之名。因为在国内20万以内SUV市场中 ,哈弗猛龙是唯一采用四驱电混技术,带后桥电控式差速锁的“方盒子"车型。它拥有城市SUV的价格,也具备低能耗的优势,还能体验越野SUV的乐趣 ,真正做到了“一车三用”。